主席的話 | 宗旨 | 會徽及會章 | 執行委員會 | 會務報告 | 相片簿 | 最新通告 | 聯絡方法  |  會訊  | 義工表
 


 

主席的話

  在過往兩年裡,受到疫情困擾,以致學生的學習都大受影響。停課期間,大部分活動被迫取消,幸好現在疫情緩和了,學校採用視像加實體的教學模式,同學們應該已重返比較有規律的生活作息,加上同學們有機會回到學校上課,可以一同學習交流,確實有助身心發展。現時,本港疫情漸見曙光,敬請各位不要鬆懈,共同保持個人衛生及社交距離。

  在此鼓勵各位家長與學校一同努力,共建理想的環境並保持良好的溝通,好讓學生繼續如常學習,健康快樂地成長,謝謝大家的支持,感謝各位!

家長教師會主席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劉顯坤女士
 

  回想剛過去的半年,深信對每個人來講,都是非常深刻的!因為一個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,讓人感到非常惶恐,同時又感到非常無奈。各地各人都不敢走到街上,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在口罩及疫情的影響之下,增加了不少。學校要停課,學生要在家中進行網上學習,有幸是老師可利用網上的平台與同學進行互動學習,學校雖然未能開放,但學習卻沒有停止,師生仍可於大氣中互相問候交流,作為家長的,也感到學校對我們的關心吧!

  很感恩,當初選擇了麗澤中學給女兒就讀, 因為在這嚴峻的境況下,麗澤中學的校長,與全體老師及校務員等,都竭盡所能,齊心協力地抗疫,為一眾學子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工作。記憶最深刻的是校方記掛同學於停課期間的需要,為基層學生提供學校的電腦及上網卡,善用坊間不同機構的資源,讓這群學生在嚴峻的疫情下,也能如常在家中上網上視頻上課。當校方知道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疫情未見緩和,便當機立斷地取消學校所有三、四月份的境外遊學交流團,讓家長們免卻面對徬徨及金錢上的損失。在此,我非常感謝校方在這嚴峻的疫情下,讓我們一眾家長與學子感到希望及溫暖。

  我更衷心感謝校方及各家長,讓我可以在家長教師會服務,有機會向校長與各位老師、各位家長學習,同時對學校有更深的瞭解,親身感受到校長及各位老師都竭盡所能、不畏勞苦、默默耕耘地為學生付出。

  在此,我鼓勵大家要更多與老師交流,多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,因為不管是幼兒、小童或青少年都需要家長的陪伴,應盡量多抽時間與子女溝通,多聆聽,多包容,讓子女們對家庭有歸屬感,讓他們多體會家庭觀,社會觀,也讓她們學會珍惜與家人一起的時間。

  我會繼續持著謙卑的心向校長、老師及眾家長們學習,盡力做好家長教師會的工作,鞏固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及保持聯繫這一座橋樑,歡迎各位家長更多參與本會的活動,並提出寶貴意見及建議給家長教師會,讓家校合作得到更大的發揮,好讓我們的孩子都成為社會的棟樑!

家長教師會主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黎曉梅女士

二零二零年七月

 

 

 

周飛鳳女士與毛秀娟女士
家長教師會前任主席周飛鳳女士
與現任主席毛秀娟女士合照

《 春暖花開 》


  春暖花開,又是繁花展茂的日子。在欣賞綠樹上的花枝時,不禁令我想到子女的成長,在我們和學校不斷栽培下,千姿百態,美不勝收。在栽培的過程中,也許陽光、泥土、溫度、水份相同,但吸收的各有不同。俗語有云:「有心栽花花不發,無心插柳柳成蔭」,父母疼愛子女,老師關懷學生,比栽花者有過之而無不及,然而期望與現實總像兩條線,也許有相?的一天,但不相交的日子也多著呢!我們要盡心盡力,為著他們的成長而努力,但卻要知道他們才是未來的主人翁,花開得如何,還是要靠他們努力。

  在家教會任主席一職,不經不覺已半年多,我感到擔子很重,怕工作做得不完善,辜負家長的期望。2009年11月,八十周年校慶校運會,見到同學能發揮體育精神,老師合作無間,團結一致,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本年3月14日,家長教師會舉辦東坪洲親子一天遊活動,以增進家校了解,促進親子關係。可惜天不造美,海上濃霧令我們不能如願前往目的地,但人生也是如此:只要抓緊時機,撥開雲霧總能見青天。後來我們轉到荔枝莊等地,又是另一番美景。歸途上,我們還是讚歎吐露港的美景百看不厭,期望明年的景更豐、花更艷、情更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長教師會主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炳輝
二零一零年三月十二日

 

    《 鐫 銘 》
~ 給麗澤中學教職員的鼓勵

「良師啊!是您一顆愛心關懷,點亮了我。
師恩浩蕩,齊頌贊歌,感激恩師,培育了我。」

《良師頌》為我們道出心底話;這天是一年一度的「敬師日」,說到老師,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:「中國傳統教育裡,最重師道。」,「尊師重道」向是發揚的傳統美德,教育是民族的根,文化是民族的靈魂,教育亦是人性真善美、涵養、才智的靈思工程,它建構在學生受教和尊重,家長、學校的信任和支持,政府的德政,還有不可或缺的,更是這群專業的「靈魂工程師」任勞任怨,以身作則,言教兼身教以生命燃亮生命達至薪火相傳。 「百行孝為先」,我們在父親節、母親節時,會特別感謝雙親養育的如海深恩,而在這天「敬師日」當然更要記取老師們循循善誘、悉心栽培、育德樹人的厚重教恩,在繁重的教務工作下,他們滿腔熱誠,仍堅持心裡那份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信念來教導同學。

  容我再引用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(Carl Jung)這話:「一個人長大之後,我們常常會懷緬一些傑出的教師;而對於那些觸動過我們心靈的教師,更會銘記於心。」,在任重道遠的教育道路上,老師們,感謝你為孩子們作出的種種貢獻,讓他們擁有豐盛、精彩的人生,你們珍貴的德行必將鐫銘於每人心中,永誌不忘。
 

家長教師會主席
張玉蘭
 

二○○八年九月十日
 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歡迎新同學家長


  麗澤中學創校快將八十載,家校之間的聯繫模式和合作關係發展得越來越密切及多樣化,這些進展全賴歷任校長、負責家校合作的老師、社工、家長們多年來積極支持、共同努力之成果。

  我校的家長教師會成立於一九九九年,至今已是第九屆,為著促進學校與家長間的溝通和聯繫,本會曾舉辦不同形式的親子活動,鼓勵家長成為學校義工,增強大家對校的歸屬感,創造更多空間讓家長、老師們交流教導心得,提高教育成效;還為有需要的同學設立緊急援助基金,把愛心關懷延伸至受助家庭。學校更不時邀請家長出席運動會、學生歌唱比賽、家長日、畢業典禮等活動,好讓家長透過參與校內活動及慶典,對學校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刻的體會,老師還替家教會網頁上載最新的家校消息,豐富家長教育資訊。

  本年度初,我會了解到家長的需要,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合辦正確使用網絡方法的「網開新一面」專題講座,使家長明瞭子女在青少年時期轉變的特點,透過社工專業的講解分析,曉得運用最適切的方法輔導子女成長。另外,為確保學生的午膳質素,家長委員亦參與膳食監察小組,試食飯盒及檢視小食部、膳食供應商投標結果並作出甄選,給予意見評核。另於今年三月,本會舉辦了「海下灣海洋保護區、錦田樂園」一日遊活動,除讓大家了解自然生態及保護海洋知識外,也增進家校、親子關係,當日有百多位家長及同學參加,氣氛熱烈,眾人盡興而歸。早前,家教會亦與校方合作,為四川省地震籌辦了一系列的賬災活動,為災民送暖,寄望通過該活動,讓同學們感同身受,珍惜擁有。 為配合學校發展步伐,我會加入了油尖旺區家長教師會聯會,使我校家教會與地區聯繫網絡更形緊緻,擴闊彼此交往,達至學生健康成長的共同理念。

  這些活動數算下來並不算多,但每項活動背後所帶出的信息卻滿載意義,因為家教會舉辦的活動,總有熱心的家長義工帶著笑臉投入地參與,家長們以身教為孩子樹立講求協作、關懷愛顧的良好典範,培養及建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,為所屬的群體獻出一分力量。 於此,本會殷切期待著你的加入,和我們一起籌辦各項親子家校活動,分享寶貴的教子良方妙策,讓我們一同攜手建構和諧共融的家校氣氛。


                  麗澤中學家長教師會主席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張玉蘭謹啟
二○○八年七月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四川汶川賬災

籌款義賣活動
 

  感謝學校仝人、家長和子弟們於這國殤中盡心出力,學校並藉此培養同學們關愛別人的美德,教育下一代「幸福並非必然」,要珍惜擁有。於 此,我代表家長教師會向校長、各位老師深深拜謝!

  連日的地震新聞報道中,有壞消息,也有令人鼓舞的好消息,最感欣慰的是我們眾志成城,發自心內的暖流善意,積極籌辦各項賑災活動,撫慰傷痛,讓災民早日重建家園,重 過正常生活,而這股力量正是驅使國家、以至我們迎難而上,向前推進的精神動力。

  今吾土吾民雖歷苦難,惟光明常存,明天會更好,明天一定會更美好!

張玉蘭

二零零八年五月二十日
 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兩代人--《親愛的安德烈》

          2007年11月15日

  有聽過龍應台這人嗎?若還沒有,誠邀請你花點時間讀讀她和孩子寫的書,想你於此定有得著。

  以華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枝健筆,龍應台的言論、文章確實有很多不同的爭議觀點,然而兩年前讀過《孩子,你慢慢來》的十周年紀念版(原為一九八五年連載於聯合報副刊),這書也特別收錄她的孩子:華飛、華安新撰的跋。閱後,更要折服、感動於她的文字情深的訴說,作為一個母親,龍應台希望能看着孩子慢慢的成長,分享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……那是毫不矯情,一種莫大的幸福。

  三年前,眼看著孩子從少年變作成人,龍應台發現她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,是新時代,新世界,新人類嗎?在兩代關係中,青少年的煩擾和中年雙親的挫折,可有一個可以打破緘默、開始溝通的窗口?某報開始在週日連載她與孩子的電郵,讀著他倆因中西文化土壤成長不同的內文,也許你從沒想過,兩代人是可以這樣面對面,心貼心。藉著三十六封電郵-《親愛的安德烈》,兩代人開始打開心窗來傾訴,他們一併覓到繁星滿天的芎蒼。


【一】《孩子你慢慢來》作者:龍應台
出版社:時報文化
出版日期:2005年05月09日

【二】《親愛的安德烈》作者/譯者:龍應台、安德烈
出版社:天地圖書有限公司
出版日期:2007年11月

龍應台簡介:一九五二年出生於高雄縣大寮鄉,一九七四年畢業於台南成功大學外文系,後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博士學位,曾任教於美國、台灣、德國多所大學。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三年春為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,現任教於香港大學及台灣清華大學。著有《野火集》、《銀色仙人掌》、《百年思索》、《我的不安》、《孩子你慢慢來》等十多部作品。

安德烈簡介:AndreasWalther
1985年12月生於台灣,8個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國。2006年秋進入香港大學經濟系,認為經濟學很「好玩」。

 


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


always on sunday:我還奢求甚麼呢?
龍應台

《親愛的安德烈》─龍應台序言

  我離開歐洲的時候,安德烈十四歲。當我結束台北市政府的工作,重新有時間過日子的時候,他已經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,一百八十四公分高,有了駕照,可以進出酒吧,是高校學生了。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「嬰兒肥」,線條稜角分明,眼神寧靜深沈,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,手裡拿著紅酒杯,坐在桌子的那一端,有一點「冷」地看著你。
  
  我極不適應──我可愛的安安,哪裡去了?那個讓我擁抱、讓我親吻、讓我牽手、讓我牽腸掛肚、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,哪裡去了?
  
  我走近他,他退後;我要跟他談天,他說,談甚麼?我企求地追問,他說,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,我是我。
  
  我想和他說話,但是一開口,發現,即使他願意,我也不知說甚麼好,因為,十八歲的兒子,已經是一個我不認識的人。他在想甚麼?他怎麼看事情?他在乎甚麼,不在乎甚麼?他喜歡甚麼討厭甚麼,他為甚麼這樣做那樣做,甚麼使他尷尬甚麼使他狂熱,我的價值觀和他的價值觀距離有多遠…我一無所知。

  他在德國,我在香港。電話上的對話,只能這樣:

  你好嗎?
  好啊。
  學校如何?
  沒問題。
  ……

  假期中會面時,他願意將所有的時間給他的朋友,和我對坐於晚餐桌時,卻默默無語,眼睛,盯著手機,手指,忙著傳訊。

  我知道他愛我,但是,愛,不等於喜歡,愛,不等於認識。愛,其實是很多不喜歡、不認識、不溝通的藉口。因為有愛,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。

  不,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。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,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。我要認識這個人。

 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。

  於是我問他,願不願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。條件是,一旦答應,就絕不能半途而廢。

  他答應了。我還不敢相信,多次追問,真的嗎?你知道不是鬧著玩的,截稿期到了,天打雷劈都得寫的。

  我沒想到出書,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,我只有一個念頭:透過這個方式,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的人的世界。

  因此,當讀者的信從世界各地湧入的時候,我確實嚇了一跳。有一天,在台北一家書店排隊付帳的時候,一個中年男人走過來跟我握手,用低沈的聲音說,「如果不是你的文章,我和我兒子會形同陌路,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和對方說話。」他的神情嚴肅,眼中有忍住的淚光。

  很多父母和他一樣,把文章影印給兒女讀,然後在晚餐桌上一家人打開話題。美國和加拿大的父母們來信,希望取得我們通信的英文版,以便他們在英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能與他們分享。那作兒女的,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歲的人了,跟父母無法溝通;雖然心中有愛,但是愛,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沈默裡,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,沒有紗布可綁。

  這麼多的信件,來自不同的年齡層,我才知道,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,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相識,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,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。我們的通信,彷彿黑夜海上的旗語,被其他漂流不安、尋找港灣的船隻看見了。

  寫作的過程,非常辛苦。安德烈和我說漢語,但是他不識中文。所以我們每一篇文章都要經過這幾道程序:

  一,安德烈以英文寫信給我。他最好的文字是德文,我最好的文字是中文,於是我們往前各跨一步,半途相會──用英文。
  二,我將之譯成中文。在翻譯的過程中,必須和他透過越洋電話討論:這個詞是甚麼意思?為何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?這個詞的德文是哪個?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後,是不是主題更清楚?我有沒有誤會你的意思?中文的讀者可能無法理解你這一個論點,可否更詳細地解釋?
  三,我用英文寫回信,傳給安德烈看,以便他作答。
  四,我將我的英文信重新用中文寫一遍──只能重寫,不能翻譯,翻譯便壞。
四道程序裡,我們有很多的討論和辯論。我常批評他文風草率,「不夠具體」,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,太重細節。在寫作的過程裡,我們人生哲學的差異被凸顯了:他把寫作當「玩」,我 把寫作當「事」。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,也出現對比:他有三分玩世不恭,二分黑色幽默,五分的認真;我有八分的認真,二分的知性懷疑。他對我嘲笑有加,我對他認真研究。

 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,你得從頭學起。你得放空自己。

  專欄寫了足足三年,中間有多次的拖稿,但總算堅持到有始有終。寫信給他的年輕讀者有時會問他:「你怎麼可能跟自己的母親這樣溝通?怎麼可能?」安德烈就四兩撥千斤地回信,「老兄,因為要賺稿費。」

  我至今不知他當初為何會答應,心中也著實覺得不可思議他竟然真的寫了三年。我們是兩代人,中間隔個三十年。我們也是兩國人,中間隔個東西文化。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,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,從此天涯淡泊,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──我努力了,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。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,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。
日後的人生旅程,當然還是要漂萍離散──人生哪有恆長的廝守?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,如星辰凝望,如月色滿懷,我還奢求甚麼呢。


《親愛的安德烈》─安德烈序言

謝謝你

親愛的MM:

  我們的書要出版了──不可思議吧?那個老是往你床上爬的小孩,愛聽鬼故事又怕鬼、怕閃電又不肯睡覺的小孩,一轉眼變成一個可以理性思考、可以和你溝通對話的成人,儘管我們寫的東西也許有意思,也許沒有意思。
  
  你記得是怎麼開始的嗎?

  三年前,我是那個自我感覺特別好的十八歲青年,自以為很有見解,自以為這個世界可以被我的見解改變。三年前,你是那個跟孩子分開了幾年而愈來愈焦慮的母親。孩子一直長大,年齡、文化和兩地分隔的距離,使你強烈地感覺到「不認識」自己進入成年的兒子。我們共同找出來的解決問題方法,就是透過寫信,而這些信,雖說是為了要處理你的焦慮的,一旦開始,也就好像「猛獸出閘」,我們之間的異議和情緒,也都被釋放出來,浮上了表面。

  這三年對話,過程真的好辛苦:一次又一次的越洋電話、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、很多個深夜凌晨的線上對談、無數次的討論和爭辯──整個結果,現在呈現在讀者眼前。你老是唆我的文字風格不夠講究,老是念念念「截稿期到了」,老是要求我一次又一次地「能不能再補充一點細節」。其實,有時候我覺得我寫得比你好!
現在三年回頭,我有一個發現。

  寫了三年以後,你的目的還是和開始時完全一樣──為了瞭解你的成人兒子,但是我,隨著時間,卻變了。我是逐漸、逐漸才明白你為甚麼要和我寫這些信的,而且,寫了一段時間以後,我發現自己其實還蠻樂在其中的,雖然我絕對不動聲色。

  開始的時候,只是覺得自己有很多想法,既然你給我一個「麥克風」,我就把想法大聲說出來罷了。到後期,我才忽然察覺到,這件事有一個更重大的意義:我跟我的母親,有了連結,而我同時意識到,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得到的「份」,我卻有了。我在想:假使我們三年前沒開始做這件事,我們大概就會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只是繼續過日子,繼續重複那每天不痛不癢的問候:吃了嗎──嗯,功課做了嗎──嗯,沒和弟弟吵架吧──沒,不缺錢用吧──嗯……

  三年,真的不短。回頭看,我還真的同意你說的,這些通信,雖然是給讀者的,但是它其實是我們最私己、最親密、最真實的手印,記下了刻下了我們的三年生活歲月──我們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。

  在這裡,因此我最想說的是,謝謝你,謝謝你給了我這個「份」──不是出書,而是,和你有了連結的「份」。

2007-09-26

資料來源:誠品網路書店




Copyright c 2017 LAI CHACK MIDDLE SCHOOL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