麗澤中學《校訊》2021年11月

校長的話 - 幸福就在自己的心裡

 李潔明校長

  新常態的生活,新常態的學習令人聯想到多變的世代,我們要靈活變通,就要靠自己的努力,我們也許要努力為這未可掌控的未來作出籌算和預備,可是「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;惟耶和華指引他 的腳步。」(箴言16:9)《晏子春秋》「智者千慮,必有一失」,就以運動賽事為例,運動員多年來的努力訓練,並不一定能獲取金牌,每項賽事能夠獲獎的人數不多,但能夠晉身決賽,在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,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,能夠有資格站在奧運會的場館作賽,與實力相當的對手一較高下,理應感到理想的進一步實現,有著無比的光榮。這些是「釣勝於魚」的道理,人生就要學習「只知耕耘、不問收穫」的態度,就像釣魚時只享受釣的樂趣,不計較漁穫一樣。追求學問本身既是過程,也是目的,如果有濃厚的學習動機,樂趣也就在其中。

  《論語.雍也》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」如果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多好啊!如果學習是發自內心,有良好的學習動機,不會因為一些挫折和困難,就動搖自己的決心,相反能夠克服困難,挑戰成功,自己步向目標的一點一滴,這些就是生活中的幸福感。《論語.述而》中孔子形容自己積極求道的精神:「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云爾」,「發憤忘食」是「勤學」的表現,「樂以忘憂」則說明幸福快樂是來是追求理想,而「不知老之將至云爾」則說明孔子窮一生追求儒家仁義之道,不老的精神超越生死。寫到這裡更令我想到箴言22章6節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。」教導孩童在不同階段仍在信仰的路上追尋,我們是持久的愛,可以作為引導者、同行者,但真正在成長路上的,還是孩子自己的動力和堅持。

  我們心裡一定有一個疑問就是「有良好的動機,是不是一定能達到目標?」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自我感覺良好,會不會走得更遠而偏離了目標呢?心理學有一種叫「自我實踐」(Selfactualization),也就是在課堂上常常提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,能否達到目標的關鍵在於認識自己的潛能,並且有效的發揮潛能,創造正向的改變,幫助自己,也幫助別人。這篇文章原本想設定的題目是「成功掌握在自己的手裡」,但後來想到「成功」的定義每個人都不盡相同,只要隨著自己的心裡找到實踐目標的快樂,這就是一種「幸福」。學生本身內在的滿足感通常是激勵學習最好的因素,而父母、教師適時的讚美與鼓勵,能夠幫助同學建立自信心,更有效地激發同學進一步學習。

  在這裡有兩個關鍵概念必須要掌握清楚:首先是學生自我實踐之中,目標的定義是會隨時間、遭遇、學習的經歷不同而需要修訂的,例如如果我不用一天便輕掌握某些電腦輸入法,我期望下一步是打得更快。相反,如果我用一天時間,也記不到輸入法的字母,那麼我便要多花時間去背誦或者練習,這個很明顯是因人而異,但千萬不要受到當中的挫折或困難影響學習的過程,因為實踐目標的過程中,一定會遇到的,如果視之為一種挑戰,就像田徑跨欄比賽一樣,跨越過之後,距離目標便更近一步。第二是邁向目標的過程,同學會懷疑學習有甚麼樂趣?或者考試、測驗這麼難,怎會有樂趣可言?這就要回到自己的心裡問自己為甚麼要學習?同學可能會覺得是父母或者是老師要我們學習,但要想通想透,學習是為自己帶來益處,父母的養育之恩,老師的關愛之情,全是為了我們日後幸福的生活。

  最後,如果明白了這個「幸福」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裡,那麼學習如何?生活如何?同學要逐步讓自己掌握幸福的感覺,靠著自己的努力闖出自己的一片天,有飛揚的夢想,也有努力拼搏後的汗水和淚水,襯托和交織出更圓滿,更幸福的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