麗澤話當年系列

校風純樸•文化傳承•中英並重

訪問何沛雄校友

何沛雄校友

香港大學一級榮譽文學士、碩士、英國牛津大學文科哲學博士,台北中華學術院高級院士、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士、英國皇家亞洲學院院士、英國語文學院院士。歷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、台灣中山大學客座教授、韓國慶熙大學客座教授、香港新亞研究所客座教授,現任珠海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。曾任《中華百科全書》、《辭賦大辭典》等巨著特約撰稿人。

「談往事,在麗澤的日子時實在有份親切感。在我求學的階段裡要算麗澤的生活最難忘了……」童年的回憶,確實觸發起何沛雄校友一份憶往事的美妙情懷。

何校友在麗澤時就讀小學四年級,十五歲便在初中三畢業。

問: 離校至今,對麗澤的校風有何看法?
何: 麗澤一向以來保有傳統純樸精神,這對於教育方針來說應是穩步向前,這種精神是鞏固員生的工作信心與學生的學習情緒的。
   
問: 小學時候的麗澤,你有何感想呢?
何: 事實上,小學及初中求學時,同學之間沒有芥心,大家祇抱有一顆純潔的心去求學,同學之間亦比較親切。當時的同學年齡很參差,有些且年長八、九歲左右,但始終覺得能夠融洽相處。
  此外麗澤當年命名為麗澤女子中學,故往往會有些尷尬的心情,正所謂「女校男生」。
   
問: 當年的師生關係如何呢?
何: 同學間對老師頗懷有「恐懼」的心理,但實際祇是敬而畏之。陳雪英老師,常常約我們一班同學去探訪她,聚談聊天,師生之情,可謂日久難忘。
   
問: 當年所接受的教學方法課程怎樣?
何: 麗澤長久以來教學是以中文為主,故當年小學已開始讀古文,故同學的中文基礎比較好。每教完一課書後便要在下堂背誦出來。這種方法,無疑是可以讓腦袋把知識牢牢地記著。
   
問: 那麼在小學進行的母語教學為主是否實際?
何: 這是必需的,無論環境是否需要,母語教學應該放在大前題,對下一代接受本國文化來說是有益的。」這是發揚民族文化的基本要事。
   
問: 當年老師的教學態度怎樣?
何: 無可否認,當時教學的老師多屬年輕的一輩,年紀一般是三十歲左右,各老師對教學相當投入,他們不單祇認真,負責任,對學生亦很關心,令同學覺得有多一份溫暖,想起來,這種精神確屬難能可貴。
   
何: 我本身對中文與言語有濃厚的興趣,而小學時的注重中文實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關鍵。所以希望麗澤新一代能夠中英並重,把中國文化更加發揚光大,不負母校培育之功。
   
何: 麗澤一貫是以母語教學為主,在目前本港積極推行中文運動時,麗澤的前景更應與這一運動配合,俾對本港社會作更大的貢獻,時代的巨輪在前邁進著,本港一切的發展,也逐漸趨向注重中文,我們的母校在五十年來對促進中文教育,發揚民族文化,其功實不可沒,我們在校的師生及離校的校友都應以促進中文運動為己任,去響應本港新時代的號召。
   

原載於1979年《麗澤金禧紀念特刊》,文稿稍經刪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