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訪:創校校董譚惠芳女士

  本校創校七十週年紀念,譚惠芳校董從千里迢迢的美國羅省,乘飛機回來參加慶典,並接受本刊工作人員的訪問。

問:

請扼要說說麗澤創校的經過。

答:

 

 

 

 

 

迴溯起來,我們七八位同學共同肄業於香港官立漢文女師範(四年制)學堂。於一九二八年冬畢業。畢業後,各位師長們非常關心我們的出路。於是極力鼓勵我們,既然大家志同道合,以培育人材獻身教育為己任,何不共同合作創立一間完善的學校,栽培後學呢?當時李仲焜老師和李叔蘭老師更熱心提供以易經兌卦『麗澤』二字作校名。卦象有云「麗澤兌,君子以朋友講習」。又以易經乾卦「自強不息」作校訓。乾為天,卦象有說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」麗澤命名的意義在五十週年暨六十週年紀念特刊中,已有詳盡的解釋,無庸再贅了。至於校訓「自強不息」之意亦是鼓勵我們要努力進取,要有克苦自勵的精神,鍥而不捨,猶如天體運行(地球循著軌道繞太陽運行,永無止息),乃可傳之永遠。於是我們謹遵老師們的訓勉,毅然鼓起勇氣,不計困難,在香港方面租賃灣仔鳳凰台兩層樓作正校,九龍方面租賃油麻地佐頓道亦是兩層樓作分校,向香港教育署登記註冊,成立了「麗澤中學」正分兩校,招生開課。開課時,每校各有學生百餘人,也算幸運了!
問: 創校初期,財力、物力是否匱乏?如何應付和解決?
答:

 

 

學校開辦伊始,經費來源祗靠學費收入。我校為適應當時生活消費環境,小學全年收費24元,中學全年收費36元,分兩期繳付。收支方面亦有不平衡之處。為節省起見,我們各位創辦人俱身兼行政及教職,初時更八折支薪,也不感覺為難,因為我們合作愉快呢!稍後得到政府部份補助,困難情況得以漸漸解決了!
問: 香港淪陷期間,校務一度停頓,後來如何復校?
答:

 

 

 

香港淪陷期間,梁逸芬校長和我也曾返回祖國內地。當時幸得葉若昭、尤訪雪、蔣文哲、謝希韞數位創校校董,不避艱難困苦,維持復課。後尤校長因病辭職,由葉若昭繼任校長。日治期間,環境萬分惡劣,百物騰貴,糧食價格早午晚不同。漢奸當道,應付為艱。幸得葉校長憑她的智慧、愛心和勇敢,不向惡勢力低頭,不被強權所屈服,堅定不移,鍥而不捨。無論環境有多惡劣,有多艱難,仍然堅持下去。如果當時沒有她這樣英明果斷,沒有全校同寅甘苦與共、通力合作,共渡時艱,我們麗澤學校就沒有今日,沒有六十週年、七十週年的紀念校慶了!前人所創下的功業,我們怎可忘記呢!
問:

本校在六十年代小學擴展至約五十班,當時可有擴校的計畫嗎?

答:

 

 

 

香港淪陷期間,堅尼地道校舍曾被日本軍部所駐紮,光復後,作為敵產論,未能取回,我校祗得在德興街繼續復課。復課後來學者日眾,並以學生成績優良,校風淳樸,為本港教育部所嘉許。又蒙教育部長官羅仁伯先生、余芸先生所推薦,於一九五四年三月,兩位長官隨同葛量洪港督駕臨我校視察。港督深為讚許亦賜予鼓勵,我校同寅益加奮勉,惟以校舍不敷應用,礙難發展。其後我校校董會商,樂意註冊為不牟利教育機構。一九五五年蒙政府指撥尖沙嘴廣東道公地二萬餘尺興建校舍,並得政府免息貸款四十萬元,校方自行籌募四十餘萬元。一九五六年夏新校舍落成,即今日的麗澤中學校址了。
問:

一九八六年小學部結束,全力發展中學教育,你認為好嗎?

答:

 

惟是至六十年代,不止小學發展至五十班,中學部也增加至四十八班。校舍不敷應用。本港地小人多,很難找得適當地點作校址(在八十年代時),祗得暫時忍痛,將小學部結束了!
問:

麗澤譚肇康紀念學校於九三年結束,校方可有計畫另建校舍嗎?

答:

麗澤譚肇康紀念學校結束後,校方已向政府申請另找校址,當局已有登記在案了。

問:

從事教育工作那麼久,最大得著是甚麼?

答:

教育工作既然是自己的志願,而今志願得償,所以今時今日也感著很快慰!

問:

今年本校七十週年紀念,你有何感想和期望?

答:

 

一九九九年是我校七十週年校慶紀念之年,我希望後繼者更本著麗澤校訓「自強不息」之精神和我校的一貫宗旨發揚光大,有更輝煌之成就。有更多的十週年校慶紀念。這是我所馨香祝禱的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