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50年
教育事工的發展
節錄自http://www.kpc-main.org.hk/main/71/080701_d.doc


本會教育事工緣起

  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(即本會)的發展,與其教育事工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。在教會成立之初,中堅份子中不乏教育工作者及對教育有託負的肢體,包括麗澤中學的創辦人梁逸芬校長、葉若昭副校長、方榮康長老、許賢發先生等。到1963年,因治會理念不同,本會離開九龍窩打老道71號的會址,先後借用培正中學、麗澤中學、九龍塘中心幼稚園(李應猷師太府上)及窩打老道青年會等地方進行主日學及主日崇拜。解決飄泊的聚會方式,成為教會當務之急。當時要向港府申請在市區撥地興建禮拜堂困難重重;相對地本港正值社會人口劇增,政府的要務,就是要為青少學子提供教育,以解決學位不足的情況。適逢本會不乏教育方面的人材,促使本會先賢興起向政府申請撥地辦學及興建禮拜堂之念,一方面能建堂,讓弟兄姊妹有固定的地方聚會敬拜上帝,另一方面辦學,能開拓禾場,讓福音廣傳。

踏上教育之路

  教會辦學的概念,對當時肢體來說,是一個既陌生又新穎的理念,亦曾引起了肢體的疑慮,究竟教會該朝那一個方向發展?若建堂,教會可擁有一個永久的基址,但費用會十分龐大;若建校,教會使用其禮堂,在概念上是否本末倒置?這些問題在當時引來了廣泛的討論。終在1967年11月,教會成立「建堂建校委員會」,成員包括:鄭理德牧師(本會主任牧師)、方榮康(本會值理、宣道中學校董)、許賢發(迦密中學校董)、梁逸芬(麗澤中學校長)、葉若昭(麗澤中學副校長)、葉惠文(麗澤中學校董)、盧慧勤(麗澤中學教務主任)。並在同年12月,呈請政府撥出何文田地段,同時興建禮拜堂及學校[1]。並邀請徐傳宣牧師、李應猷師太為名譽校董,加上建堂建校委員會成員組織成校董會,申辦成立一所非牟利私立英文中學。

  1968年9月教會向政府申請巴富街9730地段(即今門牌14號)興建本會首間中學。當時興建一所24班的中學校舍約需港幣250萬,教會向政府表示能承擔首50萬[2],其餘八成費用則需向政府貸款,用二十一年分期歸還。申請蒙主祝福,政府批出有關地段,本會於1971年5月8日為建堂建校工程舉行動土禮,由梁逸芬校長主禮,日後五旬節中學亦以此日為「學校周年紀念日」。1973年4月23日由 方榮康 先生主持奠基禮。1973年9月24日五旬節中學正式開課,委任許賢發先生為校監,並聘請溫元京先生為創校校長,當時本會會友投身本校教育工作有張燕梨(教務主任)、廖美琪(宗教主任)、曾永耀(任教理科)等,教會與學校成為福音夥伴的模式自是開始。

  70年代是香港經濟的增長期,營運一所私立中學,兼要定期償還地價,在財政上是有一定的壓力,適逢1978年政府發表教育白皮書,推出私校轉津校的政策,學校該付的地價亦會被豁免。當時的校董會[3]議決:『在不妨礙教會現行使用校舍一切權利為原則方可接納。』;79年的值理會[4]議決:『若政府教育司署有明文批准本會繼續使用禮堂,用作聚會及舉行婚禮,則接納教署之建議,本會五旬節中學由一九七九年度起轉為津貼中學,如無書面通知,則不接納。』同年7月獲教署覆函,表示並不反對在主日及周日下課後教會對禮堂的使用。故於79年9月開始五旬節中學分階段(共分四期)轉為一所由政府全資助的中學,至1982年9月五旬節中學正式轉為一所政府資助中學。

為福音事工再下一城

  踏入80年代,教會辦學的熱誠未因日子而消退,從實踐中肢體能明白到,透過教育事工能擴展上主的國度。本會前輩常分享的概念是,政府容許社會上不同社團或宗教團體參與教育工作,基督徒若不去承
,自然會有其他宗教團體取而代之,事實上,當時社會上佛教、道教等團體是相當積極去申辦學校。教會在辦學的同時,更可在學校成立教會,擴展上主的國度,達成擴展教會、植堂的使命。故在70年代後期,再積極向前教育署探討申辦學校的可行性,1982年底,前教育署回應本會申請,於沙田第一城撥地與本會興建第二所津貼中學。本會肢體林葉惠文姊妹奉獻,以其夫名字林漢光為該校命名。1983年9月,學校正式開課,許賢發先生出任校監,並聘請何權輝先生為創校校長。有實體的校舍,亦即擁有了聚會的地方,教會一批肢體回應召命,負起建立堂會的工作,九龍五旬節會沙田堂同時成立,教會將辦學和植堂的理念自是結合起來。

北區事工的發展

  本會自60年代,已在新界北區設立福音堂。對該區的福音工作有一定的承擔。1984年1月,值理會通過去函政府申請於上水區承辦一所津貼小學。1985年12月,政府批准本會在粉嶺區興辦小學。本會即為這事工成立建堂建校委員會,進行籌辦的細節。1986年2月值理會接納靳寶鳳姊妹認獻,作為紀念其先父,將校名命名為「五旬節靳茂生小學」。1986年9月學校正式開課,由方榮康長老出任校監,並聘請梁國賢先生為創校校長,學校以上下午校的模式運作。九龍五旬節會上水福音堂亦於同年遷入五旬節靳茂生小學聚會,易名為九龍五旬節會粉嶺堂。堂會面向學校廣大的禾場,福音事工得以拓展。

  政府為加強基礎教育,1993年開始逐步推行小學全日制[5]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1998年的《施政報告》中,更明確申明推行小學全日制的目標。認為此舉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理想的學習環境,和更多元化的學習活動;可以紓緩緊逼的上課時間,使學校能更靈活編排課程;可以提供較充裕的時間,加強師生的溝通以及使學生得到較全面的照顧等。對促進學生的全人教育及潛能發展有著積極意義。

  由於五旬節靳茂生小學教學表現出色,政府邀請該學校作為先導學校,在北區實行全日制的教學方式。在此情況下,1998年7月,值理會通過申辦粉嶺49A區標準小學及將五旬節靳茂生小學分拆為兩所全日制小學。1998年9月前教育署來函批准本會籌辦粉嶺49A區全日制小學。本會即為此再次成立建堂建校委員會。1999年3月值理會接納于宮燕萍姊妹認獻,作為紀念其先夫,將學校名命名為「五旬節于良發小學」。五旬節靳茂生小學下午校留在原址,由下午校主任潘易民先生升任校長;上午校則遷往新址,易名為五旬節于良發小學,梁國賢校長再次成為創校校長。學校落成第二年,政府更豁免該校的開辦費。九龍五旬節會粉嶺堂派出肢體前往新校,協助本會建立新的福音基址九龍五旬節會暉明堂由是誕生。

只有感恩

  回首本會50年的歷史和35年來的教育事奉之路,發現人能在其中刻意策劃或籌算的空間不多,許多時事件的發生,教會只是處於被動的位置,卻因上帝親手作工而成就出人意外的工作。本會由處於流離失所的困境,而至能有一整所學校再加禮堂作為福音基址,進一步能管理四所中小學,發展六所堂會,一切事情的發生,都是牧者或教會領袖始料未及的,上帝的兒女在其中只需要全然忠心去回應、盡其微力,其他的事天父自會負上全責!大能的天父必在其中掌管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[1] 去地政署信函: “We are now submitting this application for government land in relation to building a school and church.”

[2] 此乃會眾踴躍奉獻的金額。募捐詳情記載於本會四十周年特刊。

[3] 參五旬節中學第38次校董會會議記錄

[4] 參五旬節會第159次值理會會議紀錄

[5] http://www.edb.gov.hk/index.aspx?nodeID=184&langno=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