麗澤中學《校訊》2020年11月
校長的話
李潔明校長

  在疫情之中,同學要接受掌握混合的學習模式,而自主學習已是不可以逆轉的趨勢,這些都在開學禮和同學分享過。不過除了考慮學習模式和方法的轉變之外,更值得我深入反思的是學習的內容和意義。我覺得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同時,要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熱情和溫度,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,不要因為抗疫而忘記了生活的本質。我們常常以知識、態度和技能三個元素概括教學的內容,在教育改革的歷程當中,也不斷提醒我們「態度」比「技能」和「知識」更為重要。正所謂「態度決定高度」,大概就是說一個人的學習動機、處事態度等都是成就大事的必備條件。我們需要怎樣的「態度」來應對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?

   

  在麗澤人「勤學、堅毅、謙和」的素質之中,「勤學」似乎是最為重要,我們希望培養同學勤勉好學,不斷學習的態度,但這並不是單純地指課堂的學習或是課本上的知識。如今生活就是充滿學問,網絡上的知識比百科全書還要多,還要廣,可嘆的是「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。」既然學之不盡,那麼還要「勤學」嗎?現在人們常說「終身學習」,我認為不應是站在「不進則退」的功利概念去想,也不能簡單地說讀書是走向名成利就的踏腳石或敲門磚,如果不知道要走的路,要敲的門,也是得物無所用的。要思考學習的深層意義,就必須連結生命的意義,中國傳統儒家思想,常常提醒我們要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意思就是要讓生命的個體成就宇宙萬物,做一個正直善良,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」頂天立地的人。而從神而來的生命,是屬靈生命,要用生命見證基督,多讀經,多祈禱,多多事奉主。「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。」人生在逆境時,要做好自己本份,修養品德;到人生得意,處於順境時,就要發揮自己所長,為社會效力。「我受苦是與我有益,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。」(詩篇 119:71)在艱難困境中學習,關懷身邊遭遇各樣患難的人。

  校歌開首「學不講不明,業不習不精」已涵蓋了儒家對追求學問的精神。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孔子以「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」來形容自己的好學。陶淵明也有「好讀書,不求甚解;?有會意,便欣然忘食」,這些非獨是知識的追求,而是個體生命的實踐,有了自我設定的目標,孜孜不倦地尋索,為成就個體而努力。由個體到社會,就是學校近年的關注事項,培養同學的「人文素養」,這些都是我校一直重視關愛、重視個體發展,勤學不倦,在社會上作出貢獻。由個人到社會,由不同的學科發展到跨學科,由小及大,全都是透過品德情意相關的項目,環環緊扣地培養同學的「人文素養」。簡單來說見面的點頭、稱呼、道謝,三個關鍵字詞:「請」、「謝謝」、「對不起」,都已經彰顯中國人的文化,有必要推而廣之。

  在疫情中看了一齣電視劇,講述一個像人一樣的機器人,與一般人無異,甚至輸入指令之後可以完全模仿人的語氣、行為動作等,毫無破綻,但最後卻是為情所困,一個「情」字,點破了未來生活的危機。當大家越來越投入在手機遊戲,越來越懂得利用科技令生活便捷,例如網上學習、購物、交友平台等,都可以足不出戶,不接觸人群,這是否欠缺了「人文關懷」的生活呢?重視個人,極盡享樂,「各家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」,大概不是人類良知、理性的「普世價值」吧?所以我們必須重視人文素養,培養同學相信自己是獨特的和有價值的,對自己有高期望和經常追求卓越,熱愛大自然和關注它的可持續發展,對美的欣賞的能力,珍視歷史和文化作為人類的共同經歷,以及關注他人的福祉並願意為此出貢獻。杜甫有「詩聖」之美譽,大概是因為擁有「悲天憫人」的偉大胸襟。「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」,願天下的人都能夠不受風雨影響,有安穩不動如山的棲身之所,即使自己的茅屋為秋風吹致破落,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。最後,希望人類世界都能夠一起學習這種以人為本的關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