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效的家長

(刊於 麗澤中學家長教師會會訊 2019年7月)

校長的話

 李潔明校長

  很多家長面對著同樣的困境:子女升上中學之後,在管教上有些束手無策。主要原因是子女再不能受家長絕對操控,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,或多或少都與父母作出對抗的行為。家長在子女成長當中可以是同行者的角色,多讚賞,多鼓勵是非常重要。孩子遇到挫敗,不要以「早知如此,何必當初」的口吻,大概這些「早知」都是成年人經歷了很多跌跌碰碰才得到的教訓,我們為何還要以「幸災樂禍」的心態去打擊孩子的信心呢?

  史蒂芬•柯維《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》(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):「要改變現狀,就要改善自己;要改善自己,先得改善我們對待外界的觀點。」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觀念或多或少受到外界的影響,例如要孩子追求好成績,跟別家孩子比較,又或者是「望子成龍」,要考上甚麼大學,或者當一份怎樣的職業等。「養兒一百歲,長憂九十九」是傳統的智慧嗎?難怪中國人從來都不是快樂的民族,快樂指標調查,只有9%的中國人認為自己是個快樂人。在這裡不是要否定傳統的觀念,因為傳統的觀念也是生存之道。我在此時此刻只是想到當我們能夠為著下一代,讓他們懂得面對一個充滿變化的世代。社會發展迅速,數碼年代瞬息萬變,我們不知道未來十年或二十年會不會出現人工智能的機械人取代「人」的工作,那麼我們為甚麼仍要把愛孩子的心設定界限?為何要將顧及面子,而強加不同的尺量度他們?我們可多欣賞孩子與別不同,非同凡響的表現,要順其自然,發揮他們的潛能。

  家長的心態在一念之間,而孩子的成就要出於自動、自發,學會「自我管理」。不少專家告訴我們要讓孩子學會設定目標、學會管理目標、管理情緒、做好時間管理等,更重要的卻是培養孩子的品德,正面而樂觀地面對世界。我校關注培養學生的「人文素養」,促進學生全人發展,簡單來說是人與人、人與社會、人與自然、人與歷史、文化等的配合。

  從文、史、哲當中較易掌握「人文素養」,我們看見超越古今、超越現實、超越領域的思考。看過魯迅《祝福》,我們看到祥林嫂在封建社會的悲慘遭遇和現實無情,對勞動婦女的經濟枷鎖和精神摧殘。看過陳之藩《釣勝於魚》,我們明白人生在世,不可斤斤計較利益或報酬。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」,借鑒歷史,我們擁抱前人的經驗,可以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。

  期望家長能夠在濃霧中看到燈塔,調節觀念,指引孩子們發展個人潛能,面向公平、正直、誠實、尊重他人和貢獻社會各方面進發。